播下一個行動,
你將收獲一種習慣;
播下一種習慣,
你將收獲一種性格;
播下一種性格,
你將收獲一種命運。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
常言道,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具有良好規則意識的孩子,不僅擁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也更容易融入集體環境,更能適應社會,被社會接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及時的規則教育來糾正引導他的不當行為。
通過這個反復的過程,孩子才會懂規矩、守規矩,才能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利終生。
我們常說6歲是分水嶺。
6歲前的孩子對規則有很強的認同感,在這時候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遵守基本的行為規范,對他們獨立人格的形成和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那么,我們該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呢?
01.
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
不少父母有過這樣的抱怨:為什么我制定了規則沒有用呢?
很簡單,父母單方面宣布的規則并沒有尊重孩子的意愿,是一種強迫,是一種命令。
迫于父母的權威以及自己反抗能力的不足,孩子只得遵守,但這并不能內化成他自己的規則感,單純是迫于外力的外驅動。
如果家長長期居權威姿態命令孩子,他更會產生敵意和反抗,做出故意破壞規則的行為。
想要擺脫這種情況,家長不妨拋棄掉居高臨下的命令態度,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制定當中,也給孩子一個窗口提出自己的需求,大家有商有量地、互相尊重地把事情敲定。
我們建議采用家庭會議的形式,家庭全體成員共同參與,通過充分討論后共同制定,營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
當孩子能夠切身參與到規則的制定當中,他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與愛,自然會更加樂意執行,更能積極遵守,也會很大程度上減少叛逆或抗拒。
并且,當我們制定規則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能力, 我們不能指望孩子立刻就能夠完美地做到任何的事情。
02.
統一規則,共同執行
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面前言必行,行必果。
父母絕不能一邊做著規矩的制定者,一邊成為規矩的破壞者。在家長和孩子共同制定規則后,所有家庭成員都要共同遵守。
正面的規則教育,絕不單單落在語言上,而應該在要求子女的同時,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向孩子正面規則的不可破壞性。
如果家長的都無法自律,無視規則,孩子就會在被批評地時候反駁你:“你不是也這樣做嗎?”
要求孩子乖乖吃飯不挑食,自己也要珍惜食物不浪費;
要求孩子不沉迷電子設備,就不要總當著孩子的面刷手機;
要求孩子尊重他人懂禮貌,就與人為善日常使用禮貌用語;
要求孩子做事不磨蹭不拖拉,就從自身做起,和孩子一起樹立時間觀念;
要求孩子不大哭大鬧撒潑耍賴,就在日常生活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簡而言之,你希望孩子長成什么樣,首先要自己做到什么樣,教育的作用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
立規矩上,只有保持一致性,孩子才不會感到混亂,才能明白規則的邊界和適用場景究竟在哪里,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規則意識。
否則,立再多規矩也白搭。
03.
溫和而堅定,違反規則就要承擔后果
很多時候,家庭的規則不需要多,但一定是我們愿意一視同仁。
當孩子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無理取鬧大發脾氣時,你能堅守住嗎?
起點君經常能在商場里看到因為家長不給買某個玩具/零食而大哭大鬧的熊孩子,往地上一躺開始打滾的也不是沒有,而觀察下來,不少家長是抵抗不了來往人群的指指點點,只得屈服,嘴里還非常無奈地說:“下不為例。”
下不為例?可能嗎?
通過犧牲和退讓來取悅孩子,實際上卻是在赤裸裸地蔑視規則破壞規則。
孩子才不會領你的情,更聽不懂啥叫“下不為例”,他只接收到這樣的信號:當我哭鬧的時候就會得到想要的東西,規則是什么?根本不重要!我哭就是了
所以如果規則已經制定了,家長就必須溫和而堅定地守住底線,無論孩子怎樣耍賴哭鬧,都不能破壞規則。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明白了,自己行為的界限在哪里,才能學會遵守規則,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此外,如果孩子打破了規則,就必須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
舉例來說,和孩子制定了規則每天7點起床,可他就是賴床,哼哼唧唧地不肯起,那就要讓他承擔去學習遲到的后果,無論是被老師批評還是罰站,他都要承擔違反規則所帶來的后果。
沒規矩的孩子背后必有沒原則的家長。立規矩,前后態度要一致,不要朝令夕改。
04.
情感支持
“你這樣做對嗎?”
“我是不是和你說過這件事很危險!”
“誰讓你又玩完玩具不收拾的”
有一種父母總是這樣對孩子下指令、提要求、立規矩。嚴格地就像訓練寵物,卻和孩子缺乏了最基本的情感交流。
而另一種父母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孩子“虛度”,觀察螞蟻搬家,淋雨踩水塘,一起天馬行空奇思妙想,卻在過程中悄悄和孩子傳遞著“規則”:“螞蟻搬家也是要看紅綠燈的呀……”
結果呢,總被立規矩的孩子屢教不改,你說東他偏往西,而總在感情滋養下成長的孩子越來越好帶,講道理守規則。
所以千萬不要忘了,親子關系的核心是愛與被愛,而非教育與被教育,家長在立規矩的適合也不能忽略對孩子的情感支持。在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的語言要盡量溫柔有條理。
05.
愛與規則并不沖突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
有父母反應,在幫助孩子建立行為規范的過程中,有時候孩子一哭或是一不高興,自己會有一絲內疚的感覺。
曾有媽媽口述自己管教孩子中的困惑:我這么管孩子,孩子都和我不親了,他會不會以后就不愛我了?我以后還該不該這樣管他?
吉諾特博士講過一句話:“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高興嗎?不是,我們的責任是讓孩子更好地長大成人。”
所以父母要首先盡父母職責,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規則意識。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才能有原則地滿足孩子,讓孩子高興。
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我們給孩子立規矩,不是為了限制他、束縛他,而是為了給他們“有界限”內的最大自由,為了幫助他們養成好習慣,為了將來能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和立足。
最后,分享美國幼教協會推薦建立的五類家庭規矩,爸爸媽媽們可以參考,并根據實際情況在家中制定哦~
①與安全相關的規則
②與道德相關的規則
③與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相關的規則
④與社會交往相關的規則
⑤與真實世界相關的規則
-END-
特別供稿:能力早教
研究院(本文為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網址:www.elitebaby.cn
客服熱線:4008880268
關注微信公眾號:贏在起點能力早教
0-6歲能力早教課程,請加V-X:13120949185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