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為什么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背后藏著你不知道的嬰幼兒心理學
2022-10-13 14:34:38 來源:壹點網

最近朋友和起點君抱怨,說女兒最近黏人得很,只要自己在家,孩子就像一塊甩不掉的“狗皮膏藥”,她走到哪跟到哪,“媽媽媽媽”喊個不停……

平日生活中,稍微有點不順著她,就大哭大鬧。不僅如此,每天她上班出門前,娃還要上演一場瓊瑤式“生離死別”……

這誰受得住???

更惱火地來了,家里帶娃的老人跳出來抱怨:

你不在家的時候,孩子可乖了。你一回來就又哭又鬧,都被你慣壞了!你還不如不回家呢!

怪我咯?當媽的表示太太太委屈了!!!

這是招誰惹誰了還不讓回自個兒家?

其實啊,這還真不是個例,相信不少當媽的都遇到過這個階段。

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就真開始應一句老話:「孩子看到娘,無事哭一場?!股踔猎趮寢屆媲?平時表現挺乖的孩子突然就開始“倒退”了,比如:容易哭泣,耍小脾氣……

“一見媽媽生活技能歸零,全都要媽媽幫忙”

“生完老二倒退得更厲害”

“明明已經可以自己大小便了,卻又開始尿褲子了……”

所以到底為什么,孩子一遇到媽就開始“作妖”了呢?真的是媽媽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嗎?

孩子為什么會黏媽媽?

我國著名早教專家林怡說過:孩子的很多負面行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現的小漩渦,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卻暗流涌動,積蓄的都是成長的力量。

所以,孩子的負面行為背后,往往蘊藏著積極的心理動機。孩子出現這種看似不乖的“黏媽”行為,其實是為了表達某種需求。

這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是孩子正在長大的表現,十分正常。

著名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Mahler)認為:6個月到36個月大的嬰兒處于分離期,這是一個微妙復雜而又多變的心理過程。其中分為這樣幾個階段:

6-10個月-孵化期: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媽媽不是共生的一個整體,開始能分清母親與陌生人。

10-16個月-實踐期:

這個階段的寶寶從會爬到會走,并且開始學習說話。隨著能力的發展,他所面對的世界比以前開闊多了,探索新鮮世界、與外界互動成為了他生活樂趣。

16-24個月-整合期:

孩子的肌肉運動功能、感知覺和認知能力迅速發展,他們的探索性活動也隨之增加,在這過程中開始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于是他們開始感覺到焦慮、矛盾、挫敗、無助。

孩子依舊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去探索世界,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焦慮,又想獨立向前又渴望母親的支持,使得他進退兩難。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才開始出現了格外黏媽媽的行為。

心理學家用 依戀(attachment) 來表示寶寶和媽媽之間的一種積極、充滿深情的情感聯系。媽媽就像一個“安全島”,有她的存在,孩子才會自信地、大膽地去試探周圍陌生的環境和人。

舉個常見的例子:有些孩子在一個人玩玩具的時候總會時不時抬頭看一眼媽媽,確定媽媽在自己可見的范圍內后,他就會更加投入到手頭的事情當中。

而一旦當他看不見媽媽了,他就會開始焦慮,手上的玩具瞬間就不香了,他會放下手邊的玩具然后去詢問:媽媽去哪了?

所以,即便母親并沒有參與到玩玩具的過程中,她的存在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安全感的象征。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也提到: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者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別著急高興,這只是孩子對他人不信任,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所以啊,要說娃為啥騙騙只黏著媽媽?還不是因為媽媽在他心中的位置無人能及,是最重要和最信任的人。

美國心理健康專家表示:人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時,會表現得更真實。因為知道他們是愛你的,所以有時可能會表現得更糟糕。

典型的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嘛!

孩子深知無論自己做出什么樣的不當行為,媽媽都會愛他接納他,所以才會恃寵而驕,在媽媽面前表現地像個“小魔王”。

該怎么處理孩子的黏人行為呢?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已經知道了,孩子黏人行為的背后,其實是對安全感的需求。所以媽媽們可以試試以下幾招:

保持敏感,及時恰當地做出反應

媽媽對孩子需求的敏感性,對寶寶安全感的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寶寶出現各種需求時,媽媽要能及時做出恰當的反應,滿足孩子。有時候一個簡單的擁抱也對孩子來說也很重要。

允許孩子表達負面情緒

電影《哪吒》中,小哪吒淘氣打架、惡作劇……一樣也不讓人省心,父母卻用最大的愛和善意接納他。

其中有一幕,母親的手臂被哪吒狠狠咬了一口,她忍著疼痛,依舊溫柔地看著兒子。這時候,哪吒眼里的恐慌和戾氣頓時消失,同樣溫和地望著媽媽。

當孩子在媽媽面前,表現得容易耍賴,出現一定的倒退,其實也是他在努力消除自己的壞情緒。這時候,我們大人要留在孩子身邊,提供必要的支持,幫助他重獲信心和希望。

增加離開的儀式感

很多時候,媽媽要離開的時候孩子哭鬧,是因為小小的他們無法理解媽媽為什么要離開,認為媽媽離開了就不會回來了,所以才哭得悲痛萬分。

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是孩子分不清「離開」和「消失」的區別。所以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提前告知孩子媽媽要去做什么以及回來的時間。比如:

媽媽要去上班了,就在我們家附近。

時針到了6那里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

還可以增加一些回家后的儀式感,比如到家之后抱抱孩子,親親他,告訴他今天媽媽很想你。讓孩子沐浴在愛中,知道媽媽只是短暫地離開一下,很快就回來,孩子便不會再擔心你的離開啦。

優質的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關于陪伴的重要性,起點君在此就不贅述了。家長工作再忙,也別忘了抽出時間和孩子互動一下,陪他看一集動畫片、讀一本繪本,或是周末帶他去吃一頓大餐、去一趟游樂場。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與愛,是什么的都取代不了的。多給孩子一些陪伴和關注,以后就會少一些遺憾和無奈。

《傾聽孩子》一書的作者帕蒂·惠芙勒指出:孩子喜歡在家里,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他能被傾聽和理解。孩子被理解得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

所以在嬰幼兒時期,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親子關系,比任何教育技巧都重要。

其實,不妨學著珍惜這小小的人兒還在我們身邊“作妖”的時光。終有一天孩子會與我們分離,會擁有比我們更廣闊和精彩的世界,到時候再想有人“媽媽媽媽”地黏著你,怕也是沒機會啦。

-END-

特別供稿:能力早教

研究院(本文為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網址:www.elitebaby.cn

客服熱線:4008880268

關注微信公眾號:贏在起點能力早教

0-6歲能力早教課程,請加V-X:13120949185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