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點早教中心︱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好好說他“聽不見”啊
2022-10-21 15:30:30 來源:壹點網

在一檔節目中,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因為女兒在出門前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劈頭蓋臉就沖女兒吼:“你怎么回事啊!”

女兒當即嚇得哆嗦,不敢說話,滿眼恐懼,甚至連哭都忘了。

女兒的反應讓小陶虹很愧疚,意識到傷害了女兒,趕緊過去抱住她。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吼完就后悔,相信許多媽媽都在這樣的往復里掙扎著。

“吼”,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但是,不少當媽的表示:

道理我都懂,可是真的火上來之后,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明知道吼孩子不對,可就是忍不住!

還有一些家長表示:

你以為我想吼孩子嗎?可孩子就是欠,好好說他“聽不見”啊!有時候就算吼了,娃也根本聽不進去。

于是君君在網絡上搜索了一下,發現近些年來,“戒吼”類活動還真是不少,可惜都以失敗告終了。

成都一群家長挑戰30天“戒吼”實驗, 按照規定,打卡滿30天(戒吼30天)的家長可取回一開始交的30元激勵金。三期下來,150對家長竟然沒有一位成功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

某教育平臺曾調研了 59861份家長問卷、1058296份學生問卷,同時交叉分析了4000萬用戶數據后發現,吼叫是90%的家長都會犯的錯誤。

哎,想當零吼媽媽,簡直難于上青天。

經常被吼的孩子很痛!

在繪本《大嗓門媽媽》里,當企鵝媽媽生氣地對小企鵝大叫——

小企鵝嚇得全身都散開了:

后面,小企鵝的痛苦是這樣描述的: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

“我的翅膀掉到了熱帶叢林中。”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我的尾巴呢?它在街上就像是個謎。”

“我就剩下了一雙腳,跑啊跑……我想叫,但沒有嘴。我想找,但沒有眼睛。我想飛,但沒有翅膀。跑啊跑,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密歇根大學的Ethan Kross博士一項實驗發現,情緒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也就是說,長期被吼罵的孩子,他的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與身體疼痛相同級別的疼痛。

很多研究表明,長期對孩子發脾氣、吼叫,很容易造成親子關系的疏離。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經常遭遇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會缺乏安全感,變得畏首畏尾、戰戰兢兢,同時性格也會受影響。比如更容易性格孤僻、懦弱、不自信,不善交際和不會處理人際關系,或是形成“討好型人格”,一味地遷就討好別人等等。(關于討好型人格,戳起點君另一篇文章:德國腦科學家揭穿真相:父母是如何親手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的?)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漆t院——麥克萊恩醫院(McLean Hospital)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更證實了:經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腦結構會受到損傷。

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看到這里,你還敢對著娃大吼大叫嗎?誰愿意把孩子吼成窩囊廢呢?

那么,到底怎樣才能有效戒吼呢?

01.

了解分析吼叫背后的原因

家長為什么發脾氣,以至于大吼大叫?

大多數情況是因為事情沒有按照我們的想法或愿望發展,并且其中最關鍵的點在于,是娃讓整件事情失控,超出了我們承受的底線。

而對有一些性格暴躁的家長來說,吼叫成為了一種習慣,或許說只有通過吼叫,他們才能暫時釋放壓力和痛苦。孩子只是受了池魚之殃。

所以在這里,建議家長做一個情緒日記,把自己當天發火的事情寫下來,基本格式就是:

娃做了什么?

我在哪個時刻發火了?

我為什么會發火?

如果重新來一次,我哪里可以做的更好?

吼孩子這件事既然已經發生了,寶爸寶媽們與其愧疚、自責,不如正視,想辦法去優化、去解決??梢栽囋嚢衙看魏鸾邪l生的情況記錄下來,然后去回顧和思考遇到同樣事情再次發生時應該怎么做,復盤的次數多了,情緒管理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02.

接納自己的情緒,給自己時間冷靜

人都有喜怒哀樂,當遇到不想其發生的事情時,產生憤怒情緒,想要發脾氣,是再正常不過的本能反應。因此,在學會如何調節情緒之前,先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

千萬不要認為偶爾沖孩子發了幾次脾氣,就不是好媽媽/爸爸了。

而當情緒到來時,感到自己瀕臨火山爆發,那些具有傷害性的話就在嘴邊,快要脫口而出,那么趕緊借口離開,讓自己冷靜一下再回來。

其實孩子對情緒的感知是很靈敏的,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讓孩子感受到一個正常的社會人有負面情緒很正常,但要有正當的釋放和輸出的渠道,更要學會控制自己,學會憤怒管理。

03.

降低對自己和孩子的要求

成為母親,壓力是很大的,而要做一個稱職的母親,似乎難上加難。

很多媽媽迫于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想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想要孩子成為一個完美的孩子。一旦孩子犯錯,她除了責怪孩子,更會把過錯歸咎到自己身上,認為孩子的一切不當行為,都是她這個當媽的“管教無方”,因此日益焦慮,情緒更加無處釋放。

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誰又會是完美的呢?第一次做媽媽,我們也是從零學起,要學習的還很多。只要遇見問題時,我們能每一次比上一次進步一點,孩子就會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孩子也會感知到母親的愛與付出。

04.

學會有效溝通

不知道大家聽過“超限效應”沒有。

馬克·吐溫去聽牧師演講,最初感覺牧師講得特別好,打算等結束的時候捐款10元;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于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于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由于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仔細想想,在我們的溝通過程中,是否也有一樣的問題呢?

哪怕再正確再有用的建議,說多了說頻繁了,孩子反而是不會領情的。家長認為孩子一遍兩遍說不聽,就從早到晚時時刻刻地在他們耳邊“嘮叨”,最后怎么樣,孩子根本不聽,甚至為了維護自己利益,和家長對著干,使得親子關系愈發緊張。

寶爸寶媽們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孩子犯錯時,我們越是大聲吼,娃越是無動于衷,把我們的話當成“耳旁風”,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已經產生了逃生機制。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感到極度恐懼或是感到受威脅時,大腦會啟動緊急逃生機制,這是人類的本能。

所以當父母大聲吼叫、責罵孩子時,孩子的大腦會不自覺的開啟逃生機制:“罵完就過去了。” 于是他們嘴上答應著:“記住了”“下次不會了”,其實只是想逃避眼前的威脅,讓一切早點結束,并沒有真正記得家長提出的要求。

所以,溝通是門技巧。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塔•梅瑞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 =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音調占了很大比重,會影響溝通效果,而更重要的是非語言信息,通常非語言的溝通形式主要指面部表情的變化和肢體語言。

所以吼叫,是非常低效的溝通方式。當孩子犯錯時,比起說教,也許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擁抱。

愛,從來都是親子間最好的策略,但我們經常忘記。

如果創傷一再發生,卻沒有被及時療愈,很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生的傷害。所以,要是實在忍不住吼了孩子,冷靜下來后一定要抱抱他,告訴他,你依然愛他。

不是因為他的乖巧聽話才愛他,也不會因為他調皮搗蛋就失去這份愛,這份愛是無條件的,是能接納他每一副模樣的。

孩子不是完美的孩子,會犯錯,

我們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會發脾氣。

所以,就算忍不住吼完孩子,也不要太自責了,伸手給孩子一個擁抱,說一聲對不起。

-END-

特別供稿:能力早教

研究院(本文為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網址:www.elitebaby.cn

客服熱線:4008880268

關注微信公眾號:贏在起點能力早教

0-6歲能力早教課程,請加V-X:13120949185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