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君君在后臺收到一個家長的私信:
我家寶貝以前很乖巧可愛的,沒想到越長大越難帶了,脾氣很大。只吃奶奶喂的飯,別人喂不吃。電視一定要由他來開,別人開就馬上開始大哭大鬧,這該怎么引導呢?
很多寶媽都抱怨過自己的孩子難伺候,一點小事不符合他的心意就開始鬧脾氣了,又倔又拗,真的疲于應對。
這真的是因為孩子脾氣不好,或者存在情緒問題嗎?自然不是。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教授曾經對他的兒子做過一個實驗:
皮亞杰藏了一個東西在一個椅墊下,然后他讓兒子離開房間。在兒子離開后,他把這個東西拿出來,藏在了對面的椅子下。
皮亞杰這么做是想觀察兒子在發現找不到東西后,會不會去翻另一個椅子查看。
結果,兒子回來后只是掀起了第一把椅子的墊子,在沒找到物品后就說了句“沒了”。
接著,皮亞杰重復了這項實驗,他讓孩子親眼目睹他把東西從第一把椅子轉移到對面的椅子下,結果孩子還是像之前那樣只翻開了第一把椅子。
皮亞杰心想這怕不是個傻孩子吧,這都看不到。
他一問孩子居然說:“我看到你把東西放到另一把椅子下面啦,但是它應該在那里。”孩子指著第一把椅子說。
也就是說,在孩子看來,東西就應該放在它平?;蛘吖潭ǚ胖玫奈恢?。其實,這說明孩子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當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時,他希望和要求一切事物有一定的秩序的規則。
比如說這雙鞋是媽媽穿的,家里的杯子應該放在這個位置,午飯都是由奶奶來喂我的,晚上爸爸會來給我洗澡,這些都是孩子世界中形成的秩序。
兒童對秩序的需要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的,他們從出生開始就要在自己將來要生活和支配的環境里找到適應的原則,這種原則應該是精確的,堅定不移的。
而且,秩序感是一種心靈的需要,就是當孩子看著周圍的事物井然有序時,他的內心會有滿足感,這讓他覺得很快樂。
因此,當周圍的秩序被打破時,孩子會覺得很難受,失去了掌控感。
我們該怎么做?
1.我們要做到能夠辨別這種情緒
孩子變得很執拗,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規則來排列東西和做事情,如果不順他的意,他便開始鬧脾氣。
出現生理情況(如吃喝拉撒)倒退。比如說之前好好吃飯的孩子,現在總是拖拖拉拉。已經很久沒有尿床的孩子開始尿床了。
當孩子出現以上情況時,很多家長會誤以為孩子在無理取鬧。秉持著不能縱容孩子的想法,就是不順孩子的意,非要矯正他的臭脾氣。
其實,這對急于追求秩序感的孩子來說是很殘忍的,相當于被爸爸媽媽奪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2.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當孩子經常性的出現類似的情緒問題時,家長要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的周邊環境出現了變動。
比如說上幼兒園、搬了新家。家里的人員有沒有變動?比如媽媽出差了?保姆換人了?
如果確實存在這些情況,那么孩子很有可能正陷在秩序感和掌控感缺失的泥沼里,需要你拉他一把。
而當家里將要出現較大的變動時,要提前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如“過兩天,外婆要回家一趟哦,外婆不在的這幾天媽媽來喂你吃飯哦,你想吃什么呢?”
這樣能讓孩子心理有所準備,不至于陷入慌亂。
3.努力為孩子創造有序規律的環境
家長在家里要努力為孩子創造有序規律的環境,而孩子們通過對外部環境的觀察、觸摸等,將這些感覺到的印象轉化為知覺認識,就能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內在秩序。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主動詢問孩子:
“寶寶,媽媽的拖鞋放在這里可以嗎?”
“今晚你想和誰一起讀睡前故事呢?”
把決定權和選擇權主動交給孩子,并且通過這些行為強化孩子對秩序感和掌控力的感知。
當他心理得到滿足,“壞脾氣”和“情緒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END-
特別供稿:能力早教
研究院(本文為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網址:www.elitebaby.cn
客服熱線:4008880268
關注微信公眾號:贏在起點能力早教
0-6歲能力早教課程,請加V-X:13120949185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