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棵樹一開始成長得比較慢,它以后必然有強大的根基。我相信人類的成長也是如此。
——美國詩人梭羅
最近君君的閨蜜和我吐槽她的女兒小云朵每天都拖拖拉拉的,家長看的好生著急。
舉個例子,和她說:“再過10分鐘我們就要一起出發咯,你要把玩具收好,做好準備。”她嘴上答應得好好地,可到了要出門的時候發現她早就忘了這件事,還在那玩她的玩具,小嘴一憋: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
諸如此類的案例不在少數:
“一頓飯我們估計要說幾十次‘快點吃,飯菜要冷了’,可他就是毫不著急。”
“一天天不知道在磨蹭啥,走路慢、吃飯慢、寫作業也慢,五分鐘能搞定的事情往往半個小時都沒做完。”
孩子拖拉愛磨蹭,還真不是個例。
之前還有新聞曝出:一位33歲的媽媽因孩子寫作業太磨蹭,被氣出了腦梗。
可是,孩子磨蹭真的是故意拖拉,為了和家長唱反調么?
心理學研究表明:年紀小的孩子很少故意磨蹭,他們巴不得多做一些父母喜歡的事情來討大人歡心,這是幼兒的本能。
既然如此,孩子到底為什么這么愛磨蹭呢?今天起點君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孩子磨蹭那些事兒。
孩子為什么會拖拉?
1、對時間的認識有限
家長在催促孩子時很喜歡說:“再給你xx分鐘,到時間就xxx。”
我們對于分鐘、小時是什么非常清楚,也能知道10分鐘、30分鐘、1小時究竟有多長。但是對于小孩子來說,時間是個抽象的概念,摸不著、看不見。
無論是對具體時間點,還是時間段的長短都沒有概念,他們無法理解你和他說的這些話代表著什么意思,自然做不到你的要求了。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院曾對孩子的時間理解能力和鐘表認識情況進行了研究。他們邀請了 89 名 4~6 歲的兒童,進行了一些測試。
測試1:你們幾點開始上學?
只有9%的4歲孩子能答對;而98%的6歲孩子能答對。
測試2:看鐘表并指出正確的整點時間。
幾乎所有的4歲孩子都做不到;而6歲孩子基本都可以做到。
這說明對4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時間的概念是非常有限的。而到了5、6歲時,他們對時間,過去、現在和未來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2、動機不夠,對要求做的事情不感興趣
有時候,孩子拖延并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會不自覺地把這件事和焦慮、壓力等負面感受聯系在了一起。預感到會不快樂,所以才會下意識地去逃避,產生拖延行為。
他們拖拉大多是因為家長要求的事情對他來說毫無興趣,比如:
要求孩子早點睡覺,可是燈一關黑漆漆地什么也玩不了了,他就能拖一會兒是一會兒;早上還沒睡醒,胃口一般或是早餐不好吃,吃飯速度自然就很慢……
3、磨蹭是報復家長的“催促”
孩子磨蹭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催。
但其實這是最沒用的方法,孩子會越催越慢,越催越叛逆。
從心理角度來說,拖延有時候也是一種抵抗:父母逼著孩子做一件他不愿意的事情,他只能用拖延戰術來反抗。你催我,我偏不做;你催得急,我就越磨蹭!
很多家長在孩子一放學,剛踏進家門的時候,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先把作業寫了。”但人民日報調查發現:孩子最不喜歡家長的話,第一句便是:快去學習/快寫作業。
當父母扮演催促者的角色時,孩子就變成了被掌控的那個人。試問誰做事的時候愿意被盯著并且不停的催促呢?孩子自然而然會產生反抗,企圖對抗父母的專制,擺脫控制。
父母該如何引導拖拉行為呢?
起點君整理了以下三招,興許可以派的上用場哦!
1、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教他建立“先做……后做……”的規則意識。
比如孩子吃著飯呢跑走了去看動畫片,很顯然對吃飯這件事喪失了興趣,那么就別追著他斥責“不許看電視”,畢竟越禁止越想做。
更有效的方式是告訴他“先吃飯,再看動畫片”,堅持反復多次應用,并一定要說到做到。當孩子潛移默化地牢記了這些規則,也就明白了事有先后。
把抽象時間具體化,用沙漏、鬧鈴作為輔助,利用玩具教孩子認識鐘表。例如,“還有10分鐘就不能再玩ipad了哦。”“指針到X的時候我們就要出門了。”
幫助孩子一起做時間規劃?;ㄒ稽c時間和孩子一起,列出他當天要做的事情,并把安排的權利交給孩子,讓他自主選擇什么時間段做哪件事。
2、拆解任務,幫助孩子累積成就感
曾看到一對程序猿夫婦調侃:把孩子理解成一臺上古時代的電腦就是了,反正一次只能執行一個語句。
也就是說,家長給的指示要清晰明確,還要確保一次只下達一個指令,這樣孩子就不容易中途走神,單一的指令會幫助孩子更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
例如,同樣想讓孩子幫忙一起準備晚餐,不要說“寶貝,來幫媽媽一起做飯吧!”,指令一樣一樣給,先讓他“你能去搬一個小椅子過來嗎?”,待他搬來了小椅子再說:“可以坐在這里幫媽媽把菜洗干凈嗎?”
當孩子發現自己可以順利地一步步完成指令,會收獲成就感。而積累成就感也是克服拖延最好的武器之一。
3、讓孩子自行承擔“慢”帶來的后果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里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后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不能讓孩子形成“慢就慢了,也不會怎么樣”的觀念。如果對孩子來說,如果吃飯慢了,媽媽會喂,走路慢了,爸爸會抱,那快慢又與我何干呢?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不是一昧的催促,而是不托底不收尾,讓孩子自由選擇行為,更要承擔行為產生的后果。
比如:早餐吃得慢沒問題,至于上課遲到了是挨罵還是罰站,得自己看著辦;看電影再不出發就會遲到,你最愛的蜘蛛俠只能漏掉開場……
但這些往往并不容易做到,孩子會哭鬧會反抗會蠻不講理,這時候就看爹媽的功力了,必須溫柔堅定地執行事先達成的約定,讓孩子吃幾次虧長長記性,絕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縱容。
孩子天生性子慢沒關系,重要的是能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速度,不影響到事情的進展。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該幫助孩子建立的良好行為習慣。
上面這些方法也許可以幫助你減少很多孩子磨蹭的情況,也可能都不奏效。因為有時候真的不是孩子太磨蹭,而是我們做家長的太著急了。
家長常常抱怨,因為孩子的磨蹭打亂了自己原本的計劃,卻沒意識到自己的焦慮和催促也打亂了孩子的成長節奏,家長只是在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逼迫孩子與自己同步。
我們期望孩子像大人一樣思考,像大人一樣專注,像大人一樣節約時間,但是很多時候這些要求連一些大人都做不好。
不妨試著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幫助他找到自己的節奏,耐心地退后一步允許孩子慢慢來,用心感受孩子的每一點成長和進步。
耐心等待,就是最好的督促。
-END-
特別供稿:能力早教
研究院(本文為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網址:www.elitebaby.cn
客服熱線:4008880268
關注微信公眾號:贏在起點能力早教
0-6歲能力早教課程,請加V-X:13120949185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