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就要開始放寒假了,寶貝們已經在翹首以盼。
而爸爸媽媽則不禁開始發愁,因為孩子一到放假便沉迷電子產品,看動畫能從早看到晚,手機拿到就不松手。
雖說給孩子做好了寒假安排,可孩子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每次都不能按計劃來。
所以有很多家長問我,為什么有些孩子自控力那么好,假期也不讓人操心。我明明也花了很多時間培養我家娃的自控力,怎么一點成效都沒有?
這可能是因為你掉進了自控力的誤區。
誤區一:孩子自控力差是因為對他管得不夠狠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自控力差,自己一定要嚴加管教才行,于是給孩子定下了很多規矩,只要孩子做不到就懲罰他。
加拿大渥太華的卡爾頓大學曾對一群學生進行了一次關于拖延癥的調查,結果表明:
很多學生在第一次考前準備都推遲了復習計劃,但和那些原諒自己或被諒解的學生比起來,越受到嚴格要求、對錯誤無法釋懷的學生更可能在接下來的考試中繼續拖延復習。他們對第一次的拖延采取的態度越嚴厲,下一次拖延得就越厲害。
家長對孩子加強管教會讓他們倍感壓力,而壓力是自控力的死敵,情緒低落會使人更容易屈服于誘惑。
誤區二:在孩子沒控制住自己時責怪他
很多家長會在孩子不遵守規則,管不住自己時,生氣地指責孩子:
“你怎么這么就控制不住自己呢”
“我太失望了”
“媽媽和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怎么這么不聽話”
這種帶有責備和憤怒的語言并不能讓孩子的自控力有所提高,自責和愧疚感反而會讓孩子陷入“放縱-自責-更嚴重放縱”的惡性循環當中。
誤區三:我已經告訴你了,你知道就能夠做到
我們都常常覺得“只要知道就能做到”,實際上“知道”和“做到”完全是兩碼事。
君君一直想要養成每周去健身房健身的習慣,甚至連健身卡都辦好了,可1年多過去了,我去健身房的次數屈指可數。
我當然知道鍛煉身體非常重要,周末也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健身房,但我就是做不到。
家長們要明白動機、認知和能力是三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從“知道”到“做到”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不要覺得和孩子說了這么多次了,為什么他還是做不到。
保持耐心,做到有效引導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我們該怎么做?
自控需要意志力,而習慣是大腦自動遵循的行為模式,屬于無意識行為,就像肌肉記憶一樣。
想想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被動地養成了很多生活和學習習慣——一大早起床,規律的上課、晚上寫作業到深夜然后入睡,周而復始。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根本不需要花什么力氣去控制自己起床、上課和寫作業,因為我們早已習以為常。
同樣的道理,想要孩子在假期時能夠過得既有秩序又豐富,可以從培養好習慣入手。我們可以這么做:
1.和孩子一起列一個寒假清單
一天看多少時間動畫,玩多久手機,什么時候出門等等,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然后共同商定。
寒假的時間安排可以與平時略有不同,可以參考孩子的想法,這種參與感讓孩子更愿意遵守自己定下來的規則。
2.給孩子提供環境,陪著孩子養成好習慣
如果家長不停地在一旁看電視,刷手機,卻讓孩子去畫畫、寫作業,這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舉個例子,你想讓孩子把衣服掛起來,他的衣櫥就需要足夠的空間,還要有很多衣架,如果孩子不夠高,還要給他準備一個臺階凳,最好能在衣柜門口貼一個提醒標簽。
所以說,家長要盡量在孩子不看電視,不玩手機時陪伴他,讓這些時光也變得有趣起來,那么孩子自然愿意嘗試各種各樣的活動了。
創造機會,給予孩子自主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要培養自控力需要發展孩子的自主感。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感,我們要多提供機會讓孩子做一些決定。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賦予孩子“自主權”。
想到朋友之前和君君提到的一件事。
以前她帶娃去超市的時候,娃總是這也要那也要,看見什么都想往家拿。哄過吼過,強硬拒絕過,可每次都鬧得不歡而散。
后來朋友突然就明白了,每次說是帶孩子去超市,但似乎選擇購買什么東西的人總是她和孩子他爹。
于是她跟娃商量了一下,在每次去超市之前和他一起規劃一份購物清單,讓娃也參與到決策中來,給他一些適當的選擇權,并且約定:每次可以買,但只可以買一件不在清單上的東西。
后來他們再去超市的時候就特別順利,小家伙拖著購物車四處找清單上的東西,一樣樣鄭重地放進購物車,她會夸兒子規劃得好,也允許他自主地選擇一份額外想要的東西。
所以,當家長忍住自己掌管一切的欲望時,孩子才能得到空隙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解決問題的邏輯,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加深自我的價值感。
一個相信自己有能力獨自解決問題的人,才能管理好自己,才能夠實現自律。
-END-
特別供稿:能力早教
研究院(本文為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贏在起點早教中心網址:www.elitebaby.cn
客服熱線:4008880268
關注微信公眾號:贏在起點能力早教
0-6歲能力早教課程,請加V-X:13120949185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